找到相关内容156篇,用时6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感师慈恩记·下

    只好默然。心里更谨慎,对师的恭敬与信心更增上了。   上海师兄唐继君一次请问师尊:“初菩萨知道菩萨的境界吗?”   “当然不知道。”师回答。   “那初菩萨知道此世界上是菩萨多还是众生多吗?”   “这个连菩萨都不知道,只有佛才能知道。”   唐师兄又继续问:“上师,您是莲师二十五心子时叫松吉益西。松吉益西当时成佛了吗?”   “没有。”师回答。   “那您现在成佛了吗?”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83285106.html
  • 显密异同——根据荣森班智达的观点

    提到过,虽然显宗已经默认了这一点,却不是很强调。显宗认为,在获得的时候,菩萨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清净的,但这并不是一直都清净,而是过去不清净,后来通过修行,将不清净的东西转化为清净的东西了。 密宗告诉我们:菩萨所看到的清净现象,并不是把过去不清净的现象转化为清净,而是自来就清净,始终都清净的,只是因为我们以前有烦恼障、所知障等障碍,有无明,所以不能感知到清净的佛的坛城,但实际上佛的...

    慈诚罗珠

    |显宗|密宗|比较|相同点|不同点|荣森班智达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3/07561236318.html
  • 《净土教言》讲记(四)

    境界的人,不需要加上念佛等简便易行的因也无疑是能往生的。 从佛经的教义来看,很多内容都是针对凡夫人而言的。以前我也讲过,有些人认为学密宗是从菩萨开始的,实际上并不是这样,若从菩萨开始的话,密宗的很多戒律根本不用制定,菩萨是不会有这些烦恼的。同样的道理,假如往生极乐世界全部是圣者的事情,那么精进念佛号、不能生邪见、不能生怀疑、不能造谤法罪和五无间罪,这些规定对一菩萨以上的人来讲,完全...

    全知麦彭仁波切[著] 索达吉堪布[译讲]

    |净土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12/1310546759.html
  • 密宗概要(一)

    、光明以外,还有清净,也即菩萨以上的佛菩萨所感知的境界,像极乐世界一样清净。  显密之间最关键的不同,是修法上的区别。密宗修法和显宗修法很多都完全不一样,效果和速度自然也大相径庭。  密宗的观点...不会提及的。只是到了菩萨的时候,在心清净了以后,自然而然周边都会转变为清净的现象。对显宗来说,这是一个很陌生、很突然的境界,以前也从来没有这样的修法。密宗却会提供清净的修法,那就是生起次第。通过生...

    慈诚罗珠堪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65770376.html
  • 圣天菩萨

    根本续》中,世尊曾授记云:“非圣名圣者,住于胜嘎拉,制止外道宗,遣除邪道咒。”很明确说其为“非圣”,即尚未登。然而在印度阿阇黎菩提贤所著的《智慧心要集论释》中,说圣天乃菩萨,还有说圣天论师即生证...不相违的。圣天论师上半生为凡夫,然依龙树大士之教授深入修持,于中得不共幻身成就,位住,最后证得佛位,这是可以成立的观点。就象龙树大士在经典中有多处授记,有的授记大士为一圣者,有的授记为七,有的...

    索达吉堪布著疏

    |圣天菩萨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6/09/1649595712.html
  • “立敌共许”辩证两则

    。但是请问:修证这种事情,能在学术范畴拿来讨论吗?  还有,拜托!台湾佛教别的可能从缺,唯独就是不缺圣僧!你看,这人说他菩萨,那人说他已经证果,你相信哪个,不相信哪个?  还有,你怎么知道「人间佛教」就只有慈善家、学问僧和通俗宏法人才?倘若我告诉你:我现在就已证得,你要信不信?相信的话,「人间佛教」就多了一名圣僧,叫做「昭慧」。你若不信,说我脾气那么坏,那我还可以说我这是「菩萨示现怒目金刚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2111838730.html
  • 略述以定为禅之现象

    无所入、无所得,是证涅盘圣人阿罗汉及菩萨境界,此境界无境界,方便说为「涅盘境界」,此中空无所有、一无所依,方能不受生死。涅盘者断尽六七二识之执着,六七二识对祂们自己之执着断尽,则不受一切境界,弃...舍弃觉知,便入此境界。皆在未到定中,是定非悟。  6.初禅善根发︰于未到定中,忽发起身乐而入初禅,亦是定境非悟。此定有四种不同︰进分、护分、达分、退分。从头部发起者,十有九人退失此定。  7.虚空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25439490.html
  • 研究佛学之目的及方法

    。佛眼、菩萨方得。法眼分二种:一、至教法眼,二、自证法眼。至教法眼,由闻思慧研究三藏圣教,成就自己之理解,所谓虚心受教,即闻成就。由闻而思,再加以定等修习,即成就正见。有此正见,即可自利利他。十信...,就可为解脱此死苦的方法了。以无明、业、爱、取、有、而有生死,此“有”直接取“生”的力量有限,故不久即死。有者,能有后来生了又死之苦果者,如中谷种经爱...

    太虚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075849041.html
  • 南泉山普庵印肃禅师

    莫测,变化无方,比如有人问师,修何行业而得此”师当空画一画曰:“会么”人称为菩萨。明代僧人妙印说:“师之得道乃是”悟华严奥旨,切牧庵之峻机。 自此以后,师高扬正法眼藏,身体力行,舍已救世,...明成祖朱棣加封师为“至善宏仁,圆通智慧,寂感妙应,慈济真觉,昭贶惠庆,护国宣教大德菩萨。”视师形同如佛出世,上行下效,皆供之。 宋咸淳年间,宜丰尊宿姚德在城西建了一座桥,特在江边划一块,建普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23159863.html
  • 佛教思想中的和谐观

    大悲心陀罗尼经》里,观世音菩萨从千光王静住如来听说大悲心陀罗尼咒后,一下子从初菩萨升到菩萨,内心欢喜,便发誓说:“若是我真能如愿利益安乐一切众生的话,那就立刻让我的身体生出具足的千手千眼!”发誓...供人们顶礼膜拜的神,而是佛教哲学、佛教精神的形象表达。代表智慧的是文殊菩萨,代表慈悲的是观世音菩萨。佛教将思想与形式、哲学与艺术和谐而完美融合在一起了。  一、禅宗的和谐美  禅宗认为终极的美是泯灭...

    汤绍波 杜 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94764488.html